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旗袍通常指一類當代中國的女性禮服式樣。旗袍起源於滿族服裝。20世紀上半葉有過大幅度改進,成為民國時期中國都市女性主要時裝。現在常被視為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被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傳統女性美、體現中國元素的傳統女性服飾主流。

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繫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清兵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從此滿式服飾成為漢族成年男性服裝主流,旗式袍服也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衩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衩(稱作「一裹圓」),不繫腰帶。非官服袍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有學者認為,清初的剃髮易服政策用於強制民眾服從之甄別,而女性民眾一般並不具備作戰能力,故而滿清統治者始終未要求漢族女性及老人孩子易服,這也是後來漢族女性更容易接受滿式服飾元素的歷史原因之一。

現代旗袍

現代旗袍辛亥革命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設計師在旗人之袍的基礎上予以改良。上海和北平在旗袍的演變史上起到了關鍵作用。男式長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成為民國女性最主要的服飾之一。與清朝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旗袍內可以不用穿着長褲。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與當時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到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已經成為城市女性重要服飾。軍閥孫傳芳以「有傷風化」為由,一度下令禁止上海婦女穿旗袍。

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頒佈法令,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中華民國歷代元首夫人在外交場合下多穿旗袍,亦穿西式裙服。海外華人普遍接受以旗袍為民族傳統服裝。

在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旗袍在中國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中國大陸前領導人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穿旗袍出訪印尼等國,在文革中成為被批判的「罪狀」。改革開放以後旗袍重新恢復生機,江澤民、胡錦濤等歷屆國家領導人的夫人出訪均穿着旗袍。重新流行的旗袍,嚴格說其實是民國的旗袍,基本上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確立的基本形態,只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

在當代中國大陸,旗袍常用於高檔禮儀場合,包括中式婚禮新娘服。由於常見迎賓小姐穿着旗袍,使旗袍有被認為是迎賓小姐「職業服裝」的尷尬。近年來,旗袍亦有重新恢復國家禮服的趨勢。

據媒體披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曾發佈通知,建議女性外交官在正式場合穿着旗袍。90年代以來,中國領導人的外事活動中,女領導人或領導人夫人穿着旗袍也已成為常態。

中國前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都很喜歡穿旗袍。前副總理陸定一的夫人平反後,出獄第一件事就是去訂做一件新旗袍。

近年來,旗袍製作在中國大陸已經重新成為服裝行業支柱之一,且發展潛力巨大。 大陸近年已經出版的旗袍專著多達數十種,近年來以旗袍為劇中人主要服裝款式的民國題材影視劇也大受歡迎。《花樣年華》、《旗袍》、《色戒》中的旗袍服裝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香港各女校有以旗袍為校服的百年傳統,延續至今。

香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2001年4月19日告別演說是穿着旗袍發表的。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的夫人馮堅妮女士曾發起慈善義演,穿旗袍登台唱粵曲。

在台灣19世紀末以來經歷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民間始終未能如大陸民國年間一般流行旗袍,至今也多在外省籍家庭較常見。由於受西方文化熏陶,對當代年輕女性,正式場合可能更易接受西化裙服。

19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蔣中正終身喜着長袍和軍裝,而宋美齡姐妹公開場合永遠旗袍示人。據稱蔣曾因兒媳不穿旗袍而拒絕見面。

70年代蔣經國領導經濟起飛以來,源自大陸的旗袍服飾在台灣亦獲青睞。民國外交領事局曾要求較為鄭重的外事場合穿旗袍或套裝。

鄧麗君、蔡琴、大小S、伊能靜、田麗、蕭薔、林青霞、張惠妹等演藝界大明星的旗袍照流傳兩岸,長盛不衰。

特徵與演變

一般認為,現代旗袍特徵為:立領;收腰; 盤扣;腿部兩側開衩。可以有袖或無袖。下擺最長不遮蓋腳面,最高在膝上。

面料仍以絲綢棉麻為主,也有人用高檔化纖混紡。

有人認為:旗袍是中國傳統女性服飾的代表,是最具風情的中國符號之一。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演進史中,旗袍從清代滿族女子旗袍演化為中華民族女性通用禮服,某種程度上也映射着中國境內各民族融合的歷史。

當代旗袍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風行,30、40年代徹底擺脫舊式樣,走向經典。50年代瞬間燦爛爾後被長期摧殘。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旗袍重新展現蓬勃的生機和迷人的魅力。

旗袍的美是中外文化交匯的產物。兼有西方開放與東方的含蓄。其簡潔明朗的線條、豐富多姿的款式、質地輕柔的面料,襯托出東方女性的優雅、柔美、典雅、嫵媚。

旗袍與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着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美齡、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張愛玲、林徽因、蕭紅、丁玲......。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著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廣州西關小姐評選中,旗袍是必穿的傳統服裝。

以旗袍為賣點的影視劇層出不窮。

關於這本相簿
  • 相片張數:60 張
  • 瀏覽次數:41 次
  • 收到回應:0 則
  • 相簿類型:國外旅行
  •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中國旗袍之美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末頁  共 60 張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