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個住戶交朋友~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洪清山藻到了方法
洪清山藻到了方法
洪清山藻到了方法
■文/鄭石勤、圖片提供/彰化縣農會供銷部游美倫
〝養魚先養水〞是養殖不滅定律,養水就是養藻,
文蛤是吃藻類長大的,水中藻類品種繁多,
然而文蛤卻只對特定藻類情有獨鍾,
攝食到適當的藻類,文蛤才能正常成長。
在彰化芳苑鄉漢寶養殖區內從事文蛤養殖三十年的洪清山,
最近找到了做肥水的新方法,以下是他的養殖故事。
踏入養殖三十年
和臺灣許許多多的養殖漁民一樣,洪清山從事水產養殖業已經有三十年的資歷了,他說在16歲時便跟著父親在海邊養蚵,那已經是民國六十年代的陳年往事了。洪清山的故鄉--漢寶村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西北邊,在芳苑鄉是最大的一個村,有舊濁水溪下游河道(中洲排水)流經,東邊與二林鎮、福興鄉相鄰,南邊以牛肚溝與芳苑鄉新寶、新生社區為界,西北面臨海,社區以陳姓、許姓及洪姓最多,居民以務農、畜牧和養殖為主。當地種水稻收成很差,他們以前5分地(1500坪)種水稻,只有250台斤的收成,這遠比不上養蚵。「三十多年前的農業生活很苦,要做日做冥,上山落海才能養家糊口。當時養蚵收成後,為了多賺點錢,自己家裡都捨不得吃,全部都拿出去賣錢。」洪清山回憶以前的生活時,不勝稀噓。
什麼蝦都嘗試養過
一九八○年代,草蝦養殖風潮襲捲全臺,洪清山也開始由淺海轉向陸地,牡蠣改養草蝦,接著洪清山就經歷了一段多采多姿的養蝦史。他說草蝦養殖一段時間後,工業開始發達,彰化縣成立了許多代工、五金、電鍍等等污染嚴重的工廠,而工廠廢水就直接排入河川,污染了沿近海的水質,沒多久草蝦就變得很難養。繼草蝦之後洪清山改養其他蝦種,斑節蝦、紅尾蝦、白蝦等都嘗試過,但是通通都養不起來。最後甚至連只適合在最南部高屏地區養殖的泰國蝦都搬上來彰化養,結果寒流一來,全部都凍死。洪清山笑著說,還好投資的本錢有拿一些回來,因為泰國蝦體型大的就已經先抓出去賣了一些掉。
白蝦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剛開始都很好養,放苗一個多月可以養到一寸左右,可是蝦子再長大一點就會死亡,一寸以下的都好好的活在池子裡。洪清山解剖死蝦後發現蝦肝胰臟都是腫大,他判斷原因可能出在水質污染、近親繁殖抵抗力差所造成。
適合養殖文蛤
洪清山的養殖場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養殖生產區,他從二十餘年前就開始飼養文蛤了。臺灣西部沿岸主要為砂質地區,氣候及水溫等條件都非常適合文蛤的生長及飼養,自從一九八○年代臺灣省水產試驗所臺西分所開發文蛤的人工繁殖以後,養殖文蛤的年產量即不斷地攀升。近十年的年產量都維持在2.5~3.5萬噸之間,總養殖面積5000~7000公頃,生產區域主要集中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四縣市,2007年彰化縣的文蛤生產量近9千公噸,是僅次於雲林縣的主要文蛤生產區。
早期洪清山養殖場的面積只有3甲,現在已擴充到十多甲。文蛤苗從放養到收成平均大約十個月,一個池子2甲多,可以收成3萬斤。不過這是二十多年前的成績了,現在飼養文蛤要超過一年才能收成,因為池子放養久了,土壤老化,天然條件變差了。
早期的文蛤苗都是在海邊抓的野生苗,不但健康而且耐鹽,鹽度高時文蛤生長速度比較快。但是現在人工繁殖的文蛤苗比較不耐鹽,為了加快生長速提高鹽度的話就會死亡,反而會欲速則不達,得不償失。
洪清山分析目前文蛤飼養的瓶頸表示,經過長期的近親交配,導致文蛤體弱多病,加上肥水池的藻類培養不穩定,使得文蛤養殖有時會發生季節性或偶發性大量死亡情形,或者是文蛤肥滿度不足,品質不佳。
目前大多數文蛤養殖業者的肥水池都是使用有機肥來做水培養藻類,如果培養出來的藻水顏色不對,就要強迫倒藻重新培養,方法是打水車大量供氧使藻類數量大幅增生,之後再停掉水車,使溶氧不足,池水中為數龐大的藻類在溶氧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全數死亡,倒藻後再重新培養會發育不同的藻種。洪清山指出,文蛤池最喜愛的是黃褐色的水,裡面是圓篩藻--文蛤最喜歡濾食的藻種。「這種藻水做起來以後就要小心使用,不能大量進水或排水,以免引起水質變化,又改變了辛苦建立起來的藻相。如果水色夠濃時,表示藻類密度高,就可以抽到文蛤池,提供做為文蛤的餌料。」
養藻新祕方
近年由於藻類的培養受到天候因素影響而無法穩定且大量的培養與供應,造成文蛤生長速度趨緩,延長收成時間,增加飼養成本及風險。洪清山一直苦思對策,為找出穩定培藻的技術而大傷腦筋。最後在芳苑鄉農會的推薦下,洪清山嘗試使用台肥公司生產的活力3號、即溶肥1號及鎂鈣肥等產品來搭配原有固定使用的有機肥,做為藻類池培養藻類用,經過為期一年的對照實驗,新的發藻方法獲得很好的效果,原本成長緩慢的文蛤在引進新培養的藻水後,生長速度恢復正常。收成時看著池裡文蛤又大又肥,洪清山也不禁喜上眉梢。
與台肥公司的養殖試驗是在2007年底開始,試驗為期一年。根據台肥公司研究員第一階段的試驗及觀察結果發現,原先生長遲緩的文蛤恢復正常成長,藻水池中的品種有圓篩藻、藍綠藻、矽藻、渦鞭毛藻,解剖文蛤抽取消化道內容物,經顯微鏡觀察發現,主要攝食的是圓篩藻。
一般業者每分地使用有機肥200~500kg做水,但是水色起來比較慢,如果同時施用台肥公司活力3號、即溶肥及鎂鈣肥,除了水色可以快速做出來,而且出來的藻種都是圓篩藻之外,水色的穩定性也很好。「文蛤攝食圓篩藻後,成長很順,而且一直大起來,肥度也高,尺寸大的比例高,外殼色澤光滑,成長穩定。」
採用新法培藻後,池子裡成長快速的文蛤之殼緣的成長輪紋比一般的寬許多。成長輪紋就像樹幹的年輪,長得愈快,年輪愈寬厚。
文蛤收成背到駝背
提起文蛤養殖當年的全盛時期,洪清山開始滔滔不絕,他說文蛤收成時由2人一組,一個人用馬達抽水沖刷池底,把文蛤沖離池底,另一個人則手持抄網收集文蛤,網子裝滿文蛤再撈起放到竹排上,竹排滿載時,再到岸邊用起重器吊上岸。每次抄網滿袋重量大約有1百台斤(40公斤),以前產量大時,每個池子有5萬多斤。洪清山笑著說,「收網的人會收到駝背,而他的記錄最高曾經一甲地收9萬多斤,但是那是不正常的啦!」
十多年前的池邊收購可以賣到1斤40~50元,現在只有20多元。以前的苗也比較健康,一甲地放養十個月可以收成4~5萬斤,現在要放養一年多也只能收成3萬多斤。一甲地的飼養成本包括苗、飼料、水、電等費用要30多萬元。
近年由於養殖池老化,水質受到污染,苗種體質較弱,加上飼料水電等成本都提高,使得文蛤養殖獲利大不如前,業者紛紛感嘆時機歹歹,一年不如一年。而洪清山在找到了新的培藻方法後,對文蛤養殖又重新恢復了信心,而且很樂意的公開養殖心得,與水產同業共同研究討論、分享,他的慷愷大方實在非常難能可貴!
◆本文刊登於養魚世界雜誌2009年1月號
關於這本相簿
相片張數:0 張
瀏覽次數:219 次
收到回應:0 則
相簿類型:自然觀察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此用戶尚未上傳照片!!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 共 0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