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2,310
個住戶交朋友~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好死,要趁早計畫!
好死,要趁早計畫!
前不久,衛生署長楊志良一句「末期病人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與醫療資源」,引起軒然大波,但也點出另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末期。按照醫師法規定,不管病人是不是到了末期,都需要救治,但不見得是無意義的插管、打強心劑或注射藥物昏睡,毫無生命品質可言,而是可以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接受非治癒性的支持性療法。
為了瞭解國內推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簡稱DNR)現況,《康健雜誌》編輯群製作安寧療護議題報導,深入訪談全省各大醫療機構,並進行了一份調查問卷,共得到84位第一線服務的醫療人員回應,是台灣第一次針對安寧及急診醫療人員進行的問卷調查。
《康健》這份調查顯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於楊署長的真心話相當認同。他們認為推動DNR最有力的人或單位應該是,「政府」(25.6%)、媒體(22.6%)及醫護人員(16.4%)。當問到「醫護人員是推動DNR最好的人選嗎?」64%的受訪者認為醫護人員責無旁貸,36%則表示不認同。
這個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醫護人員並未推卸責任,而是非常認份地挑起這個任務。但他們得到的奧援不足,不僅缺少政策支持,媒體宣導也不夠,使得推廣DNR吃力不討好,往往事倍功半。
至於「用什麼方法推動DNR最有效?」回答「學校教育」佔34.4%,「運用媒體找名人代言」佔31.1%,「政府立法制訂制度」佔20.7%。甚至有6.9%的第一線醫護人員認為,「應該邀集馬英九總統、周美青女士、及署長等名人簽署DNR並談論」。
被立委批評發言不當的楊署長,「下一步該有什麼具體行動?」回答「宣導整合資源」佔43.8%,「推動國健局、衛生單位、各醫護人員更瞭解」佔16.7%,「修法立法推動」佔14.6%,還有人回答「楊署長自己先去公開演講」、「自己先公開簽署DNR」、「改善說話技巧與同理心,好好讓民眾瞭解」。
CPR:搶救心跳的迷失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在台灣施行屆滿10年,其中預立醫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幾乎沒有引起民眾的重視,造成死亡前的痛苦。心肺復甦術(簡稱CPR)是全球醫療機構公認的急救標準作業程序,主要用來搶救意外事故,但對於末期病人並不適用。CPR雖可救命,卻也造成病患身體極大的耗損,包括胸骨壓斷、內臟破裂、大出血,即使幸運被救回,事後可能產生一堆後遺症,譬如氣管內插管和人工呼吸器導致吸入性肺炎、感染等,甚至變成一輩子需要靠儀器維生的植物人。不當施行CPR,反而徒增病人更多痛苦。2000年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就是正式賦予病人有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力,尊重每個人「善終」的權力。
楊署長回應:我早就簽了DNR與安寧意願書
針對《康健》這次的調查,楊署長在記者還沒開始問問題前,就秀出他很早以前就簽署的DNR和安寧意願書。對於調查結果顯示,43.8%的人認為推動DNR最佳的選擇是「結合民間所有資源去宣導觀念並全國去演講,讓民眾了解DNR的重要性」。楊署長回應,社會上大多數民眾不知道什麼是DNR,但他認為醫院的宣導會比衛生署有力,因為醫院每天面對這個問題,有地點的「方便性」。可以結合綜合評鑑,多少給醫院一些壓力,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最適合的人選。
楊署長也主張在醫院辦住院手術時夾意願書,讓民眾了解,如此一來就不必另外編列預算,並且想在醫院評鑑中加上要求DNR的「業績」。
當《康健》問到為什麼政府不能像推動母嬰哺乳、疫苗注射等公衛政策般舖天蓋地推動DNR與安寧照護,把它變成一個社會議題,而不要只還停留在醫院層次?在問卷中,很多醫護人員提議馬總統、夫人周美青應該帶頭公開簽署。楊署長回應,這是很好的idea,並現場承諾遇到馬總統會勸他公開推動。
但他也坦承,民眾簽署DNR的手續一定要更簡化,否則大家會嫌麻煩,懶得去簽。針對簽署服務的簡化,目前行政院會已通過修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預計下個會期就可以獲得立法院通過。
DNR《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為何推動不了?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在台灣施行了10年,立意良好的DNR,卻沒有引起社會大眾重視。截至2009年止,全台灣已向「安寧照顧協會」登錄簽署「DNR意願書」的民眾不到3萬9千人,平均一年大概有近一萬人簽了DNR。只佔總人口的0.17%,相較美國的20%,少得可憐。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死亡人數約14萬2千人(其中包括癌症死亡佔3萬9千人),但只有7千名末期病人因為簽了DNR,接受安寧照顧,得以「有尊嚴的好走」;其餘13萬5千名往生者,臨終前多少都經過急救的痛苦,沒有得到善終。
歸咎原因,政府宣導的確需要加把勁。不便民的作業流程,使民眾有「進入障礙」,譬如,可以到哪裡拿到申請表格?送到哪裡註記?如果要撤銷或更改資料,需要哪些程序?民眾走進醫院,連該問誰都不知道,醫院裡最瞭解DNR的工作人員並沒有站在第一線提供諮詢服務。
《康健》記者實地查訪,僅有五根手指可數完的極少數醫院設有服務台,提供DNR意願書與查詢健保IC卡是否註記,但櫃臺服務人員卻又對DNR的解釋語焉不詳。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雖已立法,但仍有瑕疵。民眾即使已將DNR註記在健保IC卡,手續只算完成一半,因為健保卡非法律認定「正本」文件,不具效用,所以隨身一定要攜帶親筆簽名的「安寧意願卡」。換言之,IC卡註記歸註記,但萬一當事者沒有隨身攜帶意願卡,一旦被送到醫院還是可能被插管急救,DNR簽了也是白簽。
此外推動DNR另一個絆腳石,則是社會風氣保守,民眾拒談死亡,怕觸霉頭、不吉利。舉例來說,很多醫護人員面對末期病人與家屬,常常不知該如何開口建議簽DNR,幾乎都是能躲就躲、能閃就閃。
關於這本相簿
相片張數:1 張
瀏覽次數:12 次
收到回應:0 則
相簿類型:自然觀察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1ed8109c7979
6f8464f9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 共 1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