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漫談草蝦養殖技術
漫談草蝦養殖技術

漫談草蝦養殖技術  ■張文重

 

  草蝦(虎蝦)是一項高經濟性的國際產業,國際間的消費市場很大,需求量逐年增加,其經濟價值也比一般水產品為高,而且養殖利潤也甚為優厚。所以近年來,東南亞各國均相繼地開闢養殖場,從事大規模的養殖。因為草蝦係屬於南方熱帶地區的大型蝦類,生長快速、體型大,經濟價值比其他養殖蝦類為高,是目前東南亞的主要養殖蝦種。


  臺灣的草蝦養殖,自從廖一久博士人工繁殖蝦苗成功以來,養殖業者能取得大批的蝦苗從事養殖,草蝦養殖業才算是真正的展開。由於當時養成容易、利潤優厚,養殖業者趨之若驚,在短短的幾年內,養殖場遍及全臺。當時臺灣的草蝦養殖盛況,幾乎轟動了全世界,所以臺灣被譽為「草蝦王國」。但好景不常,到了1988年草蝦發生了桿狀病毒開始,草蝦養殖業就逐漸地萎縮,隨後又來了白點病毒之侵襲,幾乎終結了草蝦養殖。就在這短短的幾年內,臺灣自「草蝦王國」變成了「草蝦亡國」了。前幾天有位蝦販,想購買百公斤的草蝦供喜宴用,卻買不到,令人唏噓不已。臺灣的草蝦養殖業為何落魄到這種地步呢?臺灣的養蝦業者的養殖技術如何呢?學術界的研究,又能提供養蝦業者那些技術呢?實在值得我們深思檢討。


學術界的研究


  當草蝦發生病變之後,政府已經投入巨額經費給學術單位研究,但似沉入大海。到目前為止,未見學術界有提出哪些有效的方法提供給養殖業者使用?到現在,幾乎每個學術單位的草蝦研究專家都望蝦興嘆、聞蝦色變,變成縮頭烏龜。如今檢視其原因,不外乎有下列幾點:


(1)專家的專長隨經費而改變

  據了解,國外的學者專家均鎖定某一特定的專題,一生全心全力以赴,專注研究到極點仍不罷休;反觀國內學者專家,其專長是隨著經費在改變。例如農委會有吳郭魚研究經費一千萬元,全臺灣至少40位吳郭魚專家出來競相申請研究,隔年農委會又有草蝦研究經費五千萬元,這40位吳郭魚專家馬上搖身一變,成為草蝦專家,看來似乎把學問當兒戲,把國民稅金當糞土。巧立名目,把經費化整為私報銷掉,難怪民間流傳著「專家」就是「賺吃」,不無道理。像這類專家的技術,連養殖戶都敬而遠之。


(2)學者只會研究不會研發

  目前國內學術界學者只注重研究,以發表報告在英文學術專刊為榮,而缺乏研發技能與智慧,在養殖技術上也無法提出改革方法。試想,學術界花費國民稅金,將研究成果撰寫成英文論文投稿於國外學術專刊,國人看也看不到,養殖戶連看都看不懂,使得納稅的國人無法享受知的權利。其實詳閱其報告,只不過是找一些數據罷了,在養殖技術及學術上也鮮少突破,可利用性極少,成堆的論文也只留在書櫃裡養蟑螂,或留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孤芳自賞罷了。


  研究表示對於事務無所知悉,才進行研究,而研發是利用現有的知識,整合發展出一種新技術。以目前而言,臺灣正極需要新技術,才能突破產業的瓶頸,可是臺灣的研發能力仍然相當的落後,請給錢的單位應該沉思!不要只把國民的納稅錢丟給學者專家們,去拼他們個人「也死也哀」的論文,而忽略了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之技術研發。


(3)水族箱養殖技術

  綜觀臺灣水產界之研究,都以實驗室的水族箱或實驗室外的小池塘作為試驗研究用,以一個固定的條件求得的結果,就擴大數千倍或萬倍,預估出1公頃的產量,即急於公布之。這種技術姑且稱其為水族箱養殖技術,若與農業界之研究相比較,水產界之技術水準太低了。一般農業研究專家從其實驗室或實驗場求得的結果,都必須再經過廣大的農場試驗,以確立其方法或技術之正確性,才敢公布之、推廣之。唯有水產研究專家就是缺乏農場或養殖場的試驗概念,每次發表出來的新技術,拿到現場去都經不起考驗,顯示水產界之研究專家急功近利、太草率了。


(4)腦海養殖技術

  近年來,有些水產專家及一些學者專家未經現場試驗印證,僅以推演的方式,自我合理化或自我幻想,就信口開河說,1公頃可以養50萬斤的蝦,如一斤以100元計算,一季就可以獲利5,000萬元,一年兩季可得1億元。當然在此不是否定其技術,而是拭目以待,期望這種技術趕快落實,以拯救臺灣養蝦技術的危機。可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聞有如此的成績呈現於世,說其為理論,不如說其為腦海養殖技術更為貼切。無論如何,草蝦養殖是一項務實的試驗科學,而絕不可以紙上談兵,憑空幻想。


(5)有機蝦養殖

  近十年來,有機農業非常盛行,最近水產界之學者專家在黔驢技窮的情況下,也跟隨著農業的腳步,引用有機農業的概念來從事有機蝦養殖。據了解,有機農業只不過是用雞糞、牛糞、豬糞或一些廚餘堆肥或垃圾,來替代化學肥料之耕作罷了,其中所含的氨及亞硝酸是農作物的肥分。若將其施放在魚池當中妥當嗎?早在二十年前,草蝦養殖戶也曾經利用雞糞當為做水用之有機肥料。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又加上禽流感,雞農在雞糞上噴灑高濃度的藥物,致使雞糞不可再利用,續而改用廚餘垃圾堆肥替代之。無論如何,用這些雞屎、豬屎或垃圾堆肥來污染池塘,作為養蝦的作水肥料,美其名即所謂的有機蝦養殖,這些是早期養殖場伯伯的老又爛的方法,但是在學術界卻朗朗上口,得意自如。

 

養殖業者之養蝦技術


  臺灣的草蝦養殖已經有相當久的歷史,可是外國人常批評臺灣的草蝦養殖技術只不過爾爾。老實說,學術研究單位鮮少提供養蝦技術給業者。臺灣的草蝦養殖方法,幾乎都是養殖戶以土法煉鋼法練出來的,各自有自己的方法,歸納起來至少有百種以上;同時也培育出很多的養蝦師傅,也因此草蝦養殖技術無法再突破、再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1)「經驗掛帥」之師傅

  養殖業者都是各自為營、墨守成規,抱著老舊的經驗自居,為了改進這些傳統老舊的養殖技術,加速促進產業之升級,將是一個阻礙,以往養殖業者與學術界的配合並不密切,對於研究機構的信賴度不高,又有不尊重的感覺,其原因何在?


  平心而論,養殖業者成年累月在現場親身操作,已經累積了無數的現場經驗,可是學術界專家們,卻缺乏了現場試驗的經驗,就要把其自我的觀念、水族箱養殖技術或腦海養殖技術,強加於養殖業者的身上,把他們的生活器具(養殖場及養殖動物)當為試驗場,誰敢相信呢?尚有一些學術界之專家,到張三的養殖場,聽取張伯伯的養殖經驗的方法,就傳授給李四伯伯,這種道聽途說的技術指導,養殖戶都看在眼裡,可是學者卻還得意洋洋。如此的學術界或專家,如何會受養殖業者的尊敬呢?學術界的學者專家們也應該好好自我檢討吧!


  養殖業者常以經驗掛帥的大老心態存在,養殖業者實在也很無奈。因為學術界及研究機構到目前為止,也未曾傳授什麼好技術給養殖業者,反而時常去向養殖業者討教呢!希望學術界或研究機構之專家們,把你們的好技術,確實地做一個廣大現場試驗,等到技術成熟後,再請養殖業者來觀摩,讓養殖業者看得心服口服,如此,哪有養殖業者不會信賴學術界或研究單位之專家呢?


(2)學子滿庭,鮮少從事養殖

  臺灣的大學院校也有不少養殖系,每年也培育出數百名的水產養殖人才出來,但二、三十年來,卻極少有人從事水產養殖工作,這完全是資源和人才的浪費,真得太可惜了!這是跟學校的教育和教育內容有關係,一位水產養殖系畢業的學生,對於目前民間所養殖的魚類竟然認不出五種魚,而一位碩士畢業生到養殖場去,就被一位養殖場的伯伯問倒在塭邊。究其原因,是學校的教育內容與現場落差太大的關係,甚至於有些教師連到過養殖場養過蝦都沒有,既然在課堂上開設養蝦技術課程,這樣培育出來的學生,哪有信心從事這行工作呢?


(3)建立養殖證照制度

  草蝦養殖是一件高難度的養殖事業,不像陸上的養殖動物一樣的管理,尤其是水質環境千變萬化,這是陸上養殖動物所未曾遇到的。所以訓練養殖業者並開放養殖證照,是迫切需要,此對於排放水污染環境的問題,濫用藥物影響國人健康以及影響水產品銷路問題,才能有所管制或節制。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協助輔導設立民間的檢疫單位,並授權發放檢疫的簽證工作,以確立健康品質佳的種苗,供應國內外養殖業者,並確保臺灣商品的信譽。


未來展望


  凡是從事水產養殖的業者,都希望把養殖業繼續發展下去,預見未來更光明、更有希望。臺灣從草蝦養殖的盛況所建立的「草蝦王國」因為病毒而變成「草蝦亡國」。在臺灣九孔鮑養殖盛況時,業者就想把臺灣建立成「鮑魚島」,也因為病毒而變成「鮑魚倒」。最近外銷看好海潮鯛也得了「立閣死」的病毒,紅參得「魯卡死」的病毒,紅魚也發現有「麥閣死」的病毒,這樣一連串的病毒下來,讓「飼蝦飼卡嘎嘎嘎」、「飼魚飼卡虛虛虛」。眼見水產養殖業呈現出一片苟延殘喘、奄奄一息的狀態,令業者不得不憂心。


  臺灣的水產養殖業已到不脫胎換骨不行的地步了,否則再好的蝦種及魚種很快就在臺灣消跡掉。臺灣水產養殖雖然非常發達,舉世有名,但是養殖技術仍然非常傳統,必須導入生物科技,加速養殖業升級。本世紀號稱為生物科技產業時代,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競相成立,已知有不少生物科技公司投入巨額資金,從事水產生物科技之研究。希望不久的將來,將會以生物科技的養殖技術來突破目前的困境。最近,國外已經有養蝦生物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飼料公司之設立,臺灣的水產養殖技術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挑戰的時代了。


作者任職於:臺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

◆本文刊登於養魚世界雜誌2005年第1期

關於這本相簿
  • 相片張數:0 張
  • 瀏覽次數:98 次
  • 收到回應:0 則
  • 相簿類型:自然觀察
  •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此用戶尚未上傳照片!!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  共 0 張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