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吃不到蠑螺的蠑螺罐頭
吃不到蠑螺的蠑螺罐頭

自由時報2006年6月13日星期二


〔記者鍾麗華、胡清暉、廖千瑩/台北報導〕要吃「蠑螺罐頭」之前,睜大眼睛,可能發現罐頭裡的螺肉,都不是蠑螺,而是其他的食用螺!

不見正牌蠑螺 多是其他螺肉

螺類專家的陳明輝博士解釋,蠑螺是體外受精,沒有交尾器,但坊間罐頭內的螺肉都可以看到明顯的交尾器,顯然不純粹是正牌蠑螺。

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表示,如業者為賺取價差,以不實標示蓄意欺騙,則恐涉及刑事上的詐欺罪。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也表示,若業者涉及標示不實,可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九條處以三至十五萬元的罰款,並要求改善;若業者以低價食品混充高價食品,由於價差太多,可依詐欺罪嫌移送法辦。

為瞭解市售蠑螺罐頭真假,記者昨天在板橋松青超市、板橋家樂福、台北市迪化街,採購八個蠑螺罐頭樣品,分別為:南海食品製造的蠑螺SP、蠑螺AF、蠑螺18,以及員大食品的寶冠牌蠑螺、尚樺貿易進口的?龍牌蠑螺(日本製)、正逢食品的深海蠑螺、建利食品製造的蠑螺與金錢牌蠑螺(罐頭上註明PRODUCT OF JAPAN),售價為每罐四十五元到兩百元間。

辨識真假蠑螺 看有無交尾器

八個罐頭內容物全都找出有交尾器的螺肉,部分沒有交尾器。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陳明輝解釋,蠑螺是體外受精,卵會排到海底受精,故不需要交尾器;但其他螺類則是體內受精,公螺有交尾器,也就是雄性生殖構造,才能將精子送入母螺體內,而母螺則沒有交尾器,因此罐頭中沒有交尾器的,可能就是母螺。

陳明輝指出,目前國內僅東北角、墾丁、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沿海一帶有蠑螺,但數量已經非常少,加上養殖價值低,光靠漁民採捕野生蠑螺,並沒有製成罐頭的「數量規模」,他早就懷疑市售蠑螺罐頭是假的。

陳明輝表示,台灣經常食用的螺肉包括鳳螺、台灣岩螺與九孔,夜市常看見的燒酒螺則是蜷管螺科。至於所謂的「蠑螺罐頭」究竟是何種螺肉?還必須進一步檢驗。不過,有業者透露,其他同業有人用田螺、有人用福壽螺,陳明輝說,這些螺肉都可以吃,不會中毒,民眾不用擔心。

陳明輝強調,蠑螺在珊瑚礁生態系扮演重要角色,喜歡吃大型海藻,如果數量銳減,將使得海藻異常生長覆蓋了珊瑚礁,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因此呼籲民眾不要吃蠑螺,才能保護生態環境。

業者老實說:賣的是岩螺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國內現有包括南海、員大、建利、正逢食品等四家業者生產蠑螺罐頭,其中南海食品幫正逢食品代工生產,因此實際只有三家生產蠑螺罐頭,南海坦承,螺肉是進口自黑海的紅皺岩螺(Rapana venosa),建利的螺肉則是紅皺岩螺與智利進口的巧克力岩螺(Thais chocolate)。

製造蠑螺罐頭二十餘年,在國內算是「老字號」的南海食品公司昨天坦承,蠑螺僅為商品名稱,罐頭上原料標示僅為「螺肉」,並沒有說是蠑螺,事實上,蠑螺會受季節性影響,來源恐不穩定,因此該公司採進口方式,而產自台灣的蠑螺,也早就不用了。

建利公司說法與南海相同,表示蠑螺僅是商品名稱,罐頭裡螺肉是一般海螺。該公司的供貨商也證實,其貨源除紅皺岩螺,還包括巧克力岩螺。

另一家員大食品製造的寶冠牌蠑螺,內容物標示與南海食品一樣,僅標示為「螺肉」,但員大卻堅稱,其是貨真價實的蠑螺,從北歐進口。

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陳明輝則說,蠑螺通常生長在溫暖海域,寒冷的北歐深海或許可能有蠑螺存在,但數量不足以大到製成罐頭量產。

員大說,坊間製造業者處理蠑螺的程序並不相同,有的會把蠑螺的腸子處理掉,有的則不會,他們沒有處理腸子,檢驗者看到的應該是腸子,而非交尾器。陳明輝則解釋,腸子與交尾器的位置不相同,不容易被誤判。

進口日本製蠑螺的尚樺貿易指出,其產品全部是在日本製造、包裝,當初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還行文海關,證明是蠑螺,才能以較低的關稅進口,但事隔多年,相關資料已經不在了,不過,日本的生產報告這一、兩天會寄到台北,屆時就能證明。

自由時報 2006-06-14

縣市衛生局出擊 揪冒牌蠑螺

〔記者方志賢、阮怡瑜、吳為恭、胡清暉╱綜合報導〕市面蠑螺罐頭傳出裡面螺肉不是蠑螺,高雄縣衛生局昨下午前往鳥松大同路生產蠑螺罐頭的南海食品公司稽查,初步認為罐頭外觀「蠑螺」為商品名,成分標示「螺肉」,沒有標示不實的問題。

南海食品無標示不符

位於高縣的南海食品公司、彰化縣員大食品公司製造生產蠑螺罐頭多年,兩個公司都表示,「蠑螺」是罐頭商品名,成分、原料都標示為螺肉,沒有要欺騙消費者的意思,受限於蠑螺來源不穩定,多年來均以進口岩螺、海螺代替。

高縣衛生局人員前往了解後,認為「蠑螺」是罐頭商品名,成分標示螺肉,沒有標示不實。但衛生局建議消費者,很多食品,單從外觀包裝難以判定食品的成分原料,一定要仔細察看內容標示。由於該罐頭單價從50元至100元,價格還算合理,沒有低價食品混充高價食品之虞。

彰化稽查 最重罰15萬

彰化縣衛生局食品衛生課長林森表示,他們將派員前往稽查,以釐清是否內容物與外包裝的標示不符,若確定標示不符,將依違反食品衛生法,處以3萬元至15萬元的罰鍰。

衛署提供檢舉電話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昨天表示,各縣市衛生局已著手調查,初步狀況要一、兩天後會比較明朗。民眾若發現有黑心、標示不實的食品,可打電話向衛生署、各縣市衛生局檢舉,衛生署免付費檢舉專線:0800625748,或撥打(02)23210151轉316。

2006/6/13 12:48:53 TVBS新聞

專家:高價蠑螺罐 只是便宜海螺

民眾一般拿來煮湯炒菜用的蠑螺罐頭,裡面裝的很可能只是一般海螺,專家指出,近年來台灣沿海蠑螺產量銳減,根本不夠大量生產罐頭,標榜內容是蠑螺的業者也坦承,蠑螺只是當品名,內容物是國外的海螺,而賣場發現蠑螺罐頭內容可能有假時,更是火速下架。

賣場趕緊將幾十瓶蠑螺罐頭下架,因為這家20幾年老字號的蠑螺罐頭,裡面根本不是蠑螺。業者潘小姐:「其實那個蠑螺只是我們的品名,不是我們的成分,也不是裡面的原料,我們用的是黑海、地中海那一帶的,那個區域的品種。」

原來蠑螺只是當作品名,可是罐頭上,掛了大大的保證,貨真價實,成分也標榜是深海蠑螺,結果吃到肚子裡的卻是一般海螺,專家指出,早期台灣沿海一帶蠑螺產量充足,但近年來規模銳減,業者多半都已經改用田螺,岩螺代替。

記者:「品質有分嗎?」業者潘小姐:「應該是說,吃起來的口感,跟消費者接受度的問題吧。」記者:「那哪一個口感比較好?」業者潘小姐:「我要問一下,我也沒吃過。」

真正的蠑螺沒有交尾器,外觀滑溜溜,打開罐頭一看,裡頭一般的海螺,則是生殖構造外露,雖然這些海螺吃了對人體無害,不過衛生署指出,如果業者涉及標示不實,可能開罰3-15萬元,甚至依詐欺罪嫌移送法辦。

墾丁蠑螺下肚 危及珊瑚生態

1年吃掉上萬公斤蠑螺

〔記者鍾麗華、李立法/綜合報導〕到墾丁觀光,很多人喜歡來一盤蠑螺,這一吃,卻可能波及珊瑚礁的生態體系。

根據估計,墾丁附近海產店一年要消費上萬公斤的蠑螺,但是蠑螺卻有專門吃海藻、用來保護珊瑚成長的功能,蠑螺數量一旦銳減,珊瑚礁生態系也就跟著受害。
俗稱「苦螺仔」的蠑螺,肉質部份比一般的食用螺鮮美,烹調方式多以川燙處理,然後沾蒜泥醬食用,風味絕佳,深受饕客青睞。

蠑螺銳減 海藻異常生長

由於蠑螺愛吃大型海藻,一旦被濫捕銳減,將使得與珊瑚競爭的大型藻類缺少天敵而成長快速,海藻異常生長會覆蓋珊瑚礁,將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因此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長期監測墾丁生態,去年特別鎖定蠑螺調查。

海生館發現,墾丁的四十三家海產店中,有三十家販售蠑螺,平均每家販售量為六點三至三十點四公斤,估計墾丁地區每個月至少吃掉一百六十二到九百一十二公斤的蠑螺,主要為金口蠑螺與圓蠑螺。

在訪查漁民部分,連續調查二十一個月,平均每人每月捕獲量為零點五到七十公斤。至於墾丁地區一個月的撿拾量有多少?由於缺乏撿拾者總數資料,尚難估計。但從紅柴坑漁民的金口蠑螺努力漁獲量由二○○四年五、六月的每小時四到六公斤,減少到二○○五年一到六月的一公斤,顯示蠑螺已越來越難撿拾。

負責調查的海生館助理研究員陳明輝博士表示,從海產店、魚市場、漁民購買蠑螺測量長度並觀察判斷,與中國蠑螺差異極大;加上蠑螺在海產店一斤只有四百元的價格,與其他螺貝類動輒上千元相較,經濟價值較低,不太可能走私來台。換句話說,在墾丁吃得到的蠑螺,應產自當地。陳明輝說,國內食用蠑螺有地區性,主要在東北角、綠島、蘭嶼、澎湖、墾丁、小琉球販售。

海生館調查發現蠑螺數量變少,漁民和海產店也注意到相同的狀況。

陳姓漁民說,蠑螺附著在淺水區的礁岩中,漁民利用退潮時撿拾,以前都是拿回家加菜,後來因為海產店高價收購,漁民轉售給店家,賺取外快,但因為人為的採捕加上墾丁海域污染,目前只剩下東海岸的滿州一帶海域還採得到。墾丁地區幾家海產店也說,最近店內已沒有蠑螺進貨了。墾管處:警力不足 執法不易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根據國家公園法規定,園區內禁止獵捕行為,海生館去年調查發現,光是一支釣漁船的漁獲,超過八成來自國家公園範圍內,非法獵捕行為嚴重,但墾管處說,在國家公園成立前,當地就有漁業活動,加上警力不足,執法困難。

墾管處表示,國家公園禁止所有獵捕,否則依法處以五千元到一萬五千元的罰款。但墾丁國家公園在一九八四年成立之前,當地就有十一處漁港與上百艘竹筏,居民靠此為生,要禁止漁業活動,有實際上的困難。

此外,墾管處說,墾丁國家公園總共三萬多公頃,只有三十多名國家公園警察,人力不足。

墾丁海域包括珊瑚礁魚、蠑螺、海藻、海膽等,都是附近居民喜歡採捕的對象。但國家公園警察隊只有三年前因為保護海膽,而被要求積極執法。媒體去年報導墾丁地區一年吃掉三萬公斤的珊瑚礁魚後,墾管處僅在海產店張貼海報,呼籲民眾少吃,並沒有積極取締漁民濫捕。

不過,墾管處去年成立後壁湖保護示範區,約一百五十公頃範圍內,嘗試落實國家公園法,去年保護示範區共取締二十餘件。由於保護成效良好,生物種類與數量增加,計劃推行到墾丁其他的海域生態保護區。後壁湖保護示範區以外的地區,去年只開出一張罰單。

保育人士:官員怠惰 導致濫捕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墾丁國家公園區內濫捕蠑螺嚴重,威脅珊瑚礁生態系,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說,國家公園警察派駐當地很少調動,已跟居民建立深厚的感情,要他們如何能對違規者開罰?這已非預算、人力不足,純粹是「做與不做」的問題。

鄭明修表示,國家公園的法令相當完備,但現在是執法無法落實,有上述結構性的問題。當地漁民違法採捕,已到明目張膽的地步,但官員卸責、政府怠惰,使得珊瑚礁生態系資源枯竭。他舉例說,珊瑚礁學會曾到當地舉辦活動,民眾潛水記錄到珊瑚礁魚就可獲得一萬元,但至活動截止日,連一萬元都沒有發出去。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表示,海洋資源應該合理使用,但要如何定義合理的範圍,應是政府的責任,只是目前不僅墾丁,連其他重要海域的基本資料都不足,政府也難以限制一年的捕獲量。他認為,應該透過教育,讓消費者與漁民瞭解到海洋保育的重要性,給漁業資源喘息的空間,如此不僅周邊有「溢出效應」,也才能透過保育帶來觀光。

關於這本相簿
  • 相片張數:0 張
  • 瀏覽次數:546 次
  • 收到回應:0 則
  • 相簿類型:自然觀察
  •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此用戶尚未上傳照片!!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  共 0 張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