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狀態:    住戶編號:
 的相簿
  的相簿 > 科學家發明深海養魚場 自由漂浮可遙控
科學家發明深海養魚場 自由漂浮可遙控

據美國《國家地理》8月19日報道,科學家已經發明出了一種遙控養殖網箱,用於深海魚類養殖。未來,巨大的自控漁場將在開放的海域嗡嗡作響,模倣成群結隊的魚群一樣在海中“徜徉”;甚至可以實現海產放養,等它們成熟後再對之進行捕撈。


人類對魚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這種機械化的養殖網箱能夠更大規模地培育更綠色、更健康的海產,以滿足人類的需求。


有專家警告說:不斷膨脹的世界人口正極速地消費著各類海產,已經嚴重地耗竭了世界魚種資源。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表示,全球70%的魚種已經被充分捕撈——按照目前這一速度,根本無法保證魚群自身數量的恢復。更嚴重的已經出現過度捕撈或耗竭的狀況。水產業和漁業養殖的魚類目前佔了全球魚類消費的50%,估計在未來將佔到更大的比重。聯合國有關組織估計,2030年,世界對海產的需求將增加40%。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水產計劃項目負責人邁克爾·魯比諾解釋說,“醫生和營養學家經常建議人們要多食用海產,有益健康。”這是海產消費劇增的重要原因。“雖然人類在制止過度捕撈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但不得不承認,即使完完全全做到制止過度捕撈,未來海產的消耗都得更多地依賴於水產業的魚類養殖。”


地平線上的自由漂浮的漁場?


傳統的漁場大多都將養殖網箱放置在海岸附近的淺靜水區域,既能夠避免惡劣天氣的侵襲,也有利於餵養、維護等。


但海岸附近海域進行魚類養殖,很容易導致動物疾病的傳播,魚類排泄物也會對海洋造成污染。所以未來養殖網箱必須從海岸邊上移開,保證水質的清潔以及魚類的健康。


放置在深水海域的養殖網箱,由於獲得更乾淨、更能夠自由流動的海水以及天然食物,因此可以養殖出味道更鮮美的海產。但深水海域的養殖網箱必須能夠抵禦深海的惡劣環境,而且也不容易為人類管理,所以更“聰明”、更自動化的養殖網箱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高帝使用了緬因州海洋農場技術公司製造的Aquapod養殖網箱。它由很多三角形的面板鑲嵌而成,表面涂有一層乙烯基,通過電鍍的方式拼合成一個直徑8至28米(26至92英尺)長的大球體。高帝在這養殖網箱上安裝了一對直徑長2.4米(8英尺)的螺旋槳。在養殖網箱能夠感應的範圍之類,人們都可以在船上對它進行遙控和駕駛。這一技術就能夠讓漁民輕鬆地定位養殖網箱,而不必使用漁船牽引。


漁業養殖的2.0版本


未來這種高度自動化的養殖網箱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漁業養殖的模式。


將來,可以考慮讓這樣的養殖網箱模倣自然系統,隨著某些指定的海流自由流動。高度機械化的漁業養殖場將實現遠離海岸的深海養殖,更大規模地進行海產養殖;而無需再延續傳統岸邊養殖模式——既污染海水,同時也無法保證魚類生存環境的水體清潔。


而且,養殖網箱甚至可以利用太陽能、波浪能或其它可再生能源為自身供給能量。


高帝表示,“我們為何就不能(讓養殖網箱)像一巨大魚群一樣自由游動呢?事實上這是可能的。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樣的養殖網箱將會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因此,移動操作技術應該成為未來漁業養殖的發展方向。”


高帝暫時使用一個小船裝載著發動機為養殖網箱的移動提供能量。但這樣的能量供應裝置可以設計得更小巧,並且可以考慮將之放置在浮標上,實現自動化操作。


高帝解釋說“可以讓養殖網箱牽引浮標,同時保證浮標能接受岸上的信號。通過導航系統和GPS系統,漁民在岸上就可以監測養殖網箱有效行速等狀況。不必身在其中也可‘運籌帷幄’。雖然,這樣的技術聽起來有點‘天荒夜談’,但實際上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接近市場


Snapperfarm公司與開放藍海農場的創始人布萊恩·奧漢倫,去年也參加了高帝在波多黎哥的離岸水產中心使用其養殖網箱。


“我的遠景目標是在主要市場的離岸實現海產養殖。目的是要讓漁場儘量靠近市場。而高度自動化的離岸技術正是我們的實現途徑之一。”奧漢倫表示。


奧漢倫進一步解釋說,“考慮到擁擠的海岸水體,各種環境因素以及高昂的運作成本,在主要市場的岸邊建立大規模的漁場不太實際。但是,在它的海平線附近還是有可能的。這樣養殖出的魚類的品質也會相應提高。


“隨著養殖網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也在正朝著離岸越走越深、越走越遠,這將有利於開拓未被開發的資源。”


“海洋的每個部分都有其變數,而每種海產又都有它所適合的生存環境。運用移動養殖網箱技術,可以保證魚類在各個生長階段都獲得最理想的生存環境。”


“我不認為誰能夠明天就把移動農場發明出來,但我想我們應該一直朝這個方向發展。”奧漢倫表示。


鈴聲養魚


在麻省的伍茲霍爾海產生物實驗室工作的斯科特·林達爾正在研發另一種技術,使養殖網箱能夠將魚“引誘”到箱裏來,“自動上釣”。


去年夏天,林達爾和他的同事在麻省的巴扎灣安裝了半個Aquapod,稱之為Aquadome,在這養殖網箱內放置了4200 條重四分之一磅(約一百克)的巨大硬鱗魚,用了五周的時間訓練它們聽到喇叭鈴聲後立即回到養殖網箱“集合”。


之前水族測試已經證實,魚類不僅能夠將聲音與覓食聯繫起來,而且四週內都會記得這種關聯。


後來,海底的圓屋頂一打開,魚群就成了“放養”動物似的,可以自由地遊到養殖網箱附近的地方棲息,當每當聽到鈴聲就會乖乖地回到養殖網箱內。


林達爾表示,“第一個星期的實驗成功地證明瞭魚類能夠自由進出養殖網箱,一旦聽到鈴聲刺激就會有反應。”


但接下來發生麻煩事了:8至10磅(3.6至5.4公斤)重的青魚發現了這圓屋頂。於是,這掠食者成群結隊地不請自來,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圓屋頂附近等待獵食林達爾的“試驗品”。於是巨大硬鱗魚有所反應,也躲藏起來而不再返回到養殖網箱來。


“很快我們決定不再使用聲音或者食物來引誘巨大硬鱗魚回到養殖網箱來,使它們遠離危險。”


雖然實驗受阻,但林貝爾依然相信這個“鈴聲養殖”的方法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他設想,其它不易受襲擊的魚類,例如比目魚、軍曹魚等,可能更適合這種方法。如果真如他所願,這種“鈴聲養殖”技術將成為漁民養殖海產的重要方法,以滿足世界對食用海產的需要。

關於這本相簿
  • 相片張數:5 張
  • 瀏覽次數:37 次
  • 收到回應:0 則
  • 相簿類型:自然觀察
  • 瀏覽權限:公開相簿
            幻燈片播放


W02009082051
25115635
W02009082051
25120375
W02009082051
25153157
W02009082051
25156281
W02009082051
25165697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末頁  共 5 張
給我們一個讚!